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

今日如何预防大肠癌多吃一些清肠食物(如何预防大肠癌)

导读 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如何预防大肠癌多吃一些清肠食物,如何预防大肠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为

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如何预防大肠癌多吃一些清肠食物,如何预防大肠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为什么大肠癌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是两组数据:一组是五省市20年大肠发病率对比,另一组是近几十年人口普查数字对比(加两张幻灯片)。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大肠癌患者的数量在明显增加。根据各国专家的研究结果,大多数人认为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有利于大肠的发生。当然,并不是说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会导致大肠癌。其他相关因素,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许多家庭成员患有结肠直肠癌或息肉病;胆囊切除术10-20年以上;下腹部放疗后;慢性血吸虫感染还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

2.有人说“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这种说法正确吗?

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均超过25-35/10万。近20年来,原本是胃癌高发的日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已经超过了胃癌。据统计,从1969年到1981年,日本大肠癌死亡率男性上升44%,女性上升40%。相反,印度的发病率仅为1-3/10万,一些非洲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甚至低于1/10万。近30年的统计表明,大肠癌患病率从60年代的100/10万上升到80年代的200/10万以上,上海大肠癌死亡率从1972年到1989年上升了75%。专家估计,2000年以后,大肠癌的发病率将比80年代高1.45倍。

根据我们对中国北方十几个城镇的普查数据,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在城市中,体力活动较少的人的发病率高于体力活动较多的人。根据各国对大肠癌病因学的研究结果,高脂高蛋白饮食、运动量减少、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上述社会状况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有关。有人据此认为,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其实大肠癌和其他癌症一样,都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饮食本身而言,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可能对大肠癌有促进作用。

3.既然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粗粮、蔬菜水果都是高纤维食物)容易引起大肠癌,那么什么样的食谱才是“健康食谱”呢?

最近,美国农业部推荐了一种“金字塔”食物结构图表,他们认为这种图表有利于大肠癌的预防。塔底由各种谷物、面食、大米组成。蔬菜水果在塔的中部,肉、禽、水产、蛋、豆、乳制品在塔的上部,高脂肪食物在塔顶。事实上,这种食物结构是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日常饮食。从预防大肠癌的角度来说,保持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是“健康饮食”。

欧洲癌症预防组织和国际营养科学联盟也提出了以下建议:

(1)减少脂肪食物(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摄入,用过量的肉类代替

(6)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制和熏制的食物,不吃发霉的食物。

少喝含酒精的饮料。

4.便秘的人会容易得大肠癌吗?

便秘是指排便过少,排便困难,排便干涩。一般来说,2-3天排便一次,如排出通畅,不能称为便秘。我们的粪便中含有一种致癌物质,医学上称为“次生胆酸”,来源于肝脏分泌的胆汁。当我们进食时,尤其是油腻的食物,胆囊收缩,排出储存的胆汁,帮助消化。肠腔内的细菌将进入肠腔的胆汁分解成“次级胆酸”,驻留在粪便中。便秘肠腔内的“次生胆酸”与肠黏膜长期接触,增加了其持续刺激黏膜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便秘会有利于大肠癌的发生。当然,除了“次生胆酸”之外,粪便中还有很多消化的食物残渣和细菌。细菌产生的毒素和细菌发酵的有毒产物因便秘而长期停留在肠腔内,会刺激肠黏膜,吸收一些水溶性物质,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虽然不能说便秘会诱发大肠癌,但是可以说便秘有助于大肠癌的发生。因此,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在大肠癌的预防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5.做过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会容易得大肠癌吗?

人的胆囊就像是储存胆汁的“蓄水池”。通常情况下,肝脏分泌的大部分胆汁都储存在这里。我们进食后,尤其是吃了富含油脂的食物后,胆囊收缩,将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起到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切除胆囊,肝脏分泌的胆汁就没有地方储存了,于是胆汁就源源不断地排入肠道。

如前所述,进入肠道的胆汁被肠道内的细菌分解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次生胆酸”。这种致癌物质常年作用于肠黏膜,可能使受刺激的肠黏膜癌变。根据很多西方的研究资料,这个癌症转化的过程大约需要10-15年。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反对,他们观察了几千个。

  6、慢性结肠炎是不是可以演变为大肠癌?

  人们通常把长期腹泻、腹痛的疾病统称为慢性结肠炎。其实慢性腹痛、腹泻不一定都是“慢性结肠炎”,即便医生诊断的“慢性结肠炎”也不是都与大肠癌有关。真正与大肠癌有关的一种慢性结肠炎,医学上称之为“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疾病在我国相对比较少,它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粪便中有血或脓血,重者可有发烧。一旦患病,多迁延较长时间不能痊愈。结肠镜检查可发现大肠里有广泛的溃疡和炎症。这种病人经过医生的正规治疗,大多数可以恢复,极少数病情较重、多年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有比正常人更多的机会发生大肠癌。根据资料统计,以下两个因素与癌变关系更为密切:

  病变范围愈大,癌变的危险愈高(患病20年以后,全结肠炎病人变癌的机会比左半结肠炎高一倍,癌变的平均年龄也比后者早5-10年);患溃疡性结肠炎迁延不愈的时间愈长,癌变的机会愈多,患病以后前8年的癌变机会仅1%以下,其后,每年患癌的机会增加0.5-1%,20年以上癌变机会可达5-10%。

7、放射线治疗(俗称烤电)可以引起直肠癌吗?

  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女性生殖器官(卵巢、子宫)肿瘤接受放射线治疗以后,患直肠癌的机会明显增加。因此,有下腹部放射治疗(烤电)历史的女性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直肠症状(便血、下坠、排便习惯改变等)便要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放射线引起的直肠癌不具有家族聚集性,与另一种医学上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不同,后者有突出的遗传特点。这种病人患有大肠癌,可同时或不同时患有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由于这种肿瘤有家族聚集的特点,因此,不仅对本人实施治疗,对其亲属,亦应检查治疗(将在以后讲到)。

  8、大肠癌会遗传吗?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多数疾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影响。除外伤而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受环境和遗传两个因素的影响,只不过有些疾病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多,另一些疾病受遗传因素作用更突出而矣。大肠癌也不例外,一个人的亲属中有大肠癌病人,则他在一定条件下,如长时间进食高蛋白、高脂肪、少纤维(精米、细粮)的食物等,便有更多机会发生大肠癌。当然,大肠癌的发生也不是简单的1+1=2(遗传+高脂肪饮食=大肠癌),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长时间致癌因素累积的过程。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缺乏大肠癌的遗传背景,即便受到致癌因素的作用,也不容易得大肠癌。反之,有大肠癌的家族史,在一定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便容易得大肠癌。因此,若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大肠癌病人时,家族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定期接受相关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治疗,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9、为什么有的大肠癌容易遗传,那些大肠癌容易遗传?

  上面已经提到,应该说所有的大肠癌都受遗传因素影响,但他们的遗传力度不一样。有两种大肠癌遗传的力度很大:第一种医学上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第二种叫作“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这两种大肠肿瘤在全部大肠癌中只占极少数。

  前者发病年龄平均只有20岁,大肠中可以有成百上千个腺瘤(从肠粘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良性肿瘤),出现这些良性肿瘤以后10年,其中有些开始癌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患有这种病的人迟早均会癌变,且家族中许多成员均有相同的疾病。患有这种病的人也可以同时患有骨瘤、皮肤肿瘤和脑瘤。一旦发现这种疾病,病人和他的直系亲属都需要长期随访,做必要的检查。

  后者(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发病年龄比一般大肠癌早15-20年,癌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时在大肠里同时有几个癌(叫多原发癌),手术后很容易复发。在他的家族中也常出现其他癌,如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所以有人称其为“癌家族综合征”。

  以上这两种大肠癌的遗传性均很强,一旦家族中出现这种肿瘤,患者所有的直系亲属均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10、是不是大肠“息肉”都会癌变?

  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息肉“。所谓“息肉”,是指肠子里(粘膜面)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肿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们与癌的发生没有关系。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变为癌昵?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要变为癌。最容易变癌的是前面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种腺瘤可以有腹痛、腹泻、便血,也可以没有症状,直到癌变后才发现。据观察,这种病多在20岁左右发生,33岁左右出现症状,39岁左右癌变,死亡时平均年龄只有42岁。有研究发现,这种病人中有80%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怀疑者可以通过眼睛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患有该病的线索。由于这种病有家族积聚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眼底检查)。在这类“腺瘤”中,有些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脑肿瘤,有的合并有皮肤和粘膜黑癍(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和皮肤黑癍。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可以通过上述有特征的表现提醒我们去找医生。

  除了上面讲过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外,绝大多数“腺瘤”遗传的可能性并不明显。医学上把这种腺瘤叫作“散发性腺瘤”,这种腺瘤的大小与癌变有一定相关性,曾有人统计4570个腺瘤,直径小于0.9cm者,癌变率为0.3%;1-1.9cm者,癌变率为3.6%;2-2.9%者,为6.8%;大于3cm者,为12.4%。由此可见,瘤体愈大,变癌的机会愈大。此外,通过显微镜检查,若发现腺瘤是“绒毛状腺瘤”,则变癌的机会很大(大约是40%),若是“管状腺瘤”则变癌的机会很小(5%以下)。非肿瘤性息肉,特别是直径小于0.5cm的小息肉几乎不会变为癌。

  11、血吸虫病与大肠癌有关系吗?

  曾有人发现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因而认为这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肠粘膜,通过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该处粘膜癌变。还有人发现,肠粘膜的血吸虫卵沉积部位有早期癌变征象。根据上述这些发现,一些人认为肠道血吸虫病可以引起大肠癌。但也有许多资料证明,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并不高于其它地区,血吸虫卵沉积部位发现的癌与非血吸虫卵沉积部位的癌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差别。总之,血吸虫肠病是否可引起大肠癌并无定论,但作为一种肠道慢性刺激物,积极治疗血吸虫病对大肠癌的预防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12、大肠肿瘤是不是就是大肠癌?

  平时我们所说的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大肠的良性肿瘤也叫“腺瘤”,是大肠腺体(大肠里分泌粘液的组织)的过度增生。这是一种对人体危害不大的良性瘤。但由于它有进一步发展为癌的可能,因此,医学上叫它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这种肿瘤,尽管它不是恶性肿瘤,也要积极治疗和复查。

  13、怎麽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大肠癌呢?

  大肠癌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贫血、腹痛、体重下降等。一旦出现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据国内病例统计大肠癌的误诊率高达41.5%。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大肠癌的症状缺乏了解,延误了就诊时。也有部分病例是因为接诊医生缺乏警惕,疏于认真检查,把便血误为痔疮,把脓血便当作痢疾治疗。有人分析了大肠癌患者从有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是:一个月内确诊者仅8-10%,1-3个月者25%,3-6个月64.3%。

  14、听说做肠镜很难受,是不是大肠癌普查都需要做肠镜检查?

  对于绝大多数参加普查的人来说,只要做三次粪便化验,看粪便中是否有眼睛看不见的血(医学上称“隐血”)。如果有这种“隐血”,则需要做结肠镜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出血的原因是肠癌!还是痔疮、结肠炎、息肉。如果没有这种“隐血”,则不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不仅是一种诊断手段,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和肠癌的预防手段。与患肠癌相比,结肠镜检查的痛苦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就肠镜检查本身而言,除非患者的结肠过长或检查者技术不熟练,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痛苦。

  15、为什麽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已是中、晚期患者?早期和晚期大肠癌治疗结果有什麽不同?

  因为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一些患者出现症状(甚至医生)误以为是痔疮、痢疾、阑尾炎和结肠炎。一旦久治不愈,疑及癌症时,疾病已到中、晚期。早期癌手术(甚至可以在肠镜下手术)后五年存活率可达90-95%,而晚期癌仅10%

  16、怎样才能获得早期诊断?

  健康人的定期进行普查(健康体格检查);对癌前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如对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对大肠癌的直系亲属进行遗传学监测,都是获得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

  17、怎麽进行大肠癌普查?

  普查其实就是定期的专病健康检查。这种健康检查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要检查,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检查要求。例如,50岁以上的无症状者均应进行每年一次普查,普查的方法是先做粪便检查(如隐血化验),一旦粪隐血试验阳性,应立即接受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从40岁开始普查。直系亲属中有多个恶性肿瘤者,应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和必要的肠镜检查。有些家族应从20-25岁就要进行上述检查。

  18、有什麽症状说明可能患了大肠癌?

  大肠癌的常见症状有便血、腹泻、腹痛,腹部肿块、腹水等等。当然不等于出现上述症状就得了大肠癌,因为其它许多疾病均可有这些症状。但是,一旦出现这些情况,特别是持续有这些表现的人,必须尽快就诊,以便明确病因,延误治疗。还要强调的是许多早期大肠癌并没有症状,千万不可认为,没症状就是没有病。

  19、大肠癌能不能预防?怎样预防?

  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两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和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刚才讲过,现在已经知到不好的饮食习惯和容易癌变的良性疾病都是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容易癌变的疾病,有明确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是病因学预防。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便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20、患了大肠癌应该怎麽治疗?

  大肠癌的首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因为大肠癌绝大多数是息肉型,如果癌发生在息肉的顶端,而且是早期癌,便可以在肠镜下切除,不必开腹切除结肠。如果癌发生在息肉根部,或者是溃疡性癌或者是疑有转移的癌则必须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有肿瘤的肠段和相关的血管及淋巴结均要切除。在多数情况下,肠会重新连接从而保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这种肠的重新连接称为“吻合”。

  如果癌症已经扩散到淋巴结或其他部位,应建议做辅助治疗如化学治疗和/或放射治疗。如果是直肠癌且肿瘤位于直肠末端3-5cm,则有可能需要人工肛。直肠癌肿瘤位于直肠末端5cm以上一般不需要人工肛。直肠癌肿瘤位于直肠末端3cm以内基本上需要人工肛。 人工肛造瘘口在腹部。少数情况下,如果肿瘤致肠道堵塞需做暂时的结肠造瘘术。

  21、关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

  欧美发达国家90%的结直肠手术均采用腹腔镜手术。与以往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病人的组织创伤小,全身反应轻,对免疫系统影响小,疼痛轻微,病人恢复快,可以早期下床活动,恢复饮食,缩短了住院治疗的时间,针对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损伤,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可以更早地开始实施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无疑对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又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22、结直肠癌的分期

  分期提供一个评估癌症切除后治愈机会的方式。和其他的实体肿瘤不同,结直肠癌的大小对愈后的影响不大。分期系统帮助医生去评估肿瘤浸润程度:是否已经透过肠壁;是否扩散到周围的淋巴结;是否扩散到远处的器官或组织。肿瘤分为四期。分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预测生存机会并可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如果结直肠癌复发,通常在手术两年内。五年内复发率最高。I期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大于90%,是治愈率最好的类型。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的形态对决定治疗也是很重要的。这种形态的表现称为“分化”,肿瘤细胞一般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分化较好的肿瘤细胞比分化差的疗效好。分期及分化帮助医生决定是否建议术后做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

  23、结直肠癌预后

  评估长期疗效应该在疾病分期的基础上。早期癌症病人,肿瘤没有穿透肠壁,没有扩散到淋巴结或其他部位者,疗效很满意。肿瘤扩散到其他部位或浸润淋巴结,经过综合手术、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治愈的机会有明显的改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