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什么是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它们有何特点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2、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
3、 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
4、 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5、 突触后抑制 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6、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7、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8、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9、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10、 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
11、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
12、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
13、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14、 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