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

租庸调法名词解释(租庸调制名词解释)

您好,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租庸调法名词解释,租庸调制名词解释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唐代的田赋制度成为“租”“庸”“调”。

2、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缴还政府。

3、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

4、这是一种均田制度,承北魏以来。

5、均田制所与古代的井田制不同者,井田乃分属于封建贵族,而均田则全属中央政府,即国家。

6、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

7、说到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三十取一,更为优减。

8、“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

9、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10、“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11、在孟子书里即有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租即是粟米之征,庸是力役之征,调是布帛之征。

12、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国家,人民经济,自然以仰赖土地为主。

13、唐代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

14、耕种田地的自然是壮丁,便可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

15、有丁有田,自然有家,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

16、唐代租庸调制,说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

17、而且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