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代高考的制度详细情况(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必考内容,但庞杂的内容往往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但其实,只要把知识专题化、系统化,每天积累一点,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跟古代官职牵扯不开的古代爵位制度,大家记得收藏学习喔。
中国古代有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古代,爵位获得有两种来源:一是跟皇帝老儿有关系,二是功劳实在不可没(主要是军功方面)。
于是爵位就成为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
这里解释一下“食邑”一词,在文言阅读中时常出现:
【食邑】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参将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赐 食邑于宁秦。(《史记•曹相国世家》)
另外,封爵制度广及皇帝的妃嫔、女儿、姐妹、姑母,乃至功臣的母亲、妻子等,也会授予封号。如唐代王之母、妻均称妃,一品官之母、妻称国夫人,三品以上官之母、妻称郡夫人,四品官之母、妻称郡君,五品官之母、妻称县君等。享有朝廷封号的贵妇称“诰gào命”,在封建社会意味着无上的荣耀。如:
惟恐各诰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红楼梦》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的爵位制度起源于商代。
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但当时爵位并没有严格区分,也没有等级之别,所以还不算严格意义的“爵位”。
直到战国时代,才有我们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明确划分。而且这一时期,封爵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开始封爵以血缘关系为主,所封爵位、邑地都由嫡长子孙世袭。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改变了按血缘关系封爵的做法,主要依据对国家的贡献与功劳的大小来授予爵位。比如:
秦国将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从下至上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关内侯、彻侯等。是否授予爵位要看军功的大小,如在战场上斩敌方甲士首级一个,即可赏爵一级,增加田一顷,宅九亩。
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过不同朝代稍有不同:
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
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
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
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影视剧常见的贝勒、贝子是满语“天生贵族”的音译。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大体上爵位由有实权的官职逐步演变为纯粹的荣誉称号。
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
此后,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
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