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

史前最凶猛的五大鲨鱼(鲨鱼是如何从一条天性凶狠的大鱼变成一只食人兽)

导读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史前最凶猛的五大鲨鱼(鲨鱼是如何从一条天性凶狠的大鱼变成一只食人兽)很多人还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史前最凶猛的五大鲨鱼(鲨鱼是如何从一条天性凶狠的大鱼变成一只食人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鲨鱼”在我们心中,永远只与血腥、残暴、恐惧、死亡等字眼相挂钩,视其为敌人。事实并非如此。

400多种鲨鱼中,30种会攻击其他动物,仅有7种可能会致人死亡。大多数鲨鱼的食谱中没有人类的存在。他们一般情况下对人类的攻击都不是因为捕食,而是好奇或感知错误。

鲨鱼是如何被妖魔化?人类自视为最高等的动物由为何如此惧怕鲨鱼?

这要从人类对鲨鱼认识的演变说起。

“鲨”作为鱼类名称最早出现于《诗经》。先秦时期,“鲨”指代的是一种淡水鱼类,而非海产鲨鱼。

汉代文献显示,古人已利用鲨鱼皮生产皮革,鲨鱼被赋予“鲛”之名。古人对鲸鱼和鲨鱼不加区分。

晋代,“鲛”指代海产鲨鱼已深入人心。在广东、广西、海南三个地方志描述中,鲨鱼种类仅有3—4个,尤为注重“虎鲨食人”。

南宋,古人对鲨鱼种类和形态特征的认识水平达到传统历史的高峰。①

明清时期文献里,一般称鲨鱼为“鱼昔”,也写作沙鱼、蹉鱼。

古代记录中说的最多的是鲨鱼天性凶狠和贪食。自此可看出,“鲨鱼”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赋予太多浓重的负面形象,不像后世般妖魔化鲨鱼,把鲨鱼当作“杀人魔”、“食人兽”被大量捕杀。只有受其侵扰最深的东南沿海人们惧怕最深。

长期以来,鲨鱼被描述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鲨鱼在玛雅文化中有重要份量,鲨鱼是其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出现在对神灵的描写中。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在洪荒时代,就经常用鲨鱼来解释自然现象。

波利尼西亚文化把鲨鱼奉为祖先,与鲨鱼有关的故事、歌曲和舞蹈依然流传至今。②

起初,鲨鱼是西方文化中力量的象征,人们崇拜它。在二十世纪之前,公众曾经确实相信,美国周围的鲨鱼不会伏击人类。

但从1916年7月1日起,这个信念开始崩塌,鲨鱼的形象急转曲下。

新泽西海滩,23岁的查理.爱普汀.文森在晚饭前,下海游泳,被鲨鱼击倒,并扯住他的腿。救生员艾力克山德.奥特试着将手上的文森拖向安全的地方,但鲨鱼死咬不放。直到海滩上人们围起一道人墙来帮助奥特,文森才得以逃脱。最后文森因失血过多而死。

这是新泽西系列鲨鱼袭人案的第一个受害者。

这件事成为了20世纪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噱头。③在此后还发生了5起鲨鱼袭人事件。

从此鲨鱼瞬间被妖魔化,被憎恨,被猎杀。无一例外,无论是靠吸食浮游生物为生的鲸鲨,还是性情温和的护士鲨。猎杀鲸鱼甚至被上层人士视为追求刺激的娱乐项目。

“黄色新闻”得名字于当时著名漫画栏目“黄孩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黄色新闻的影响下。黄色新闻是指大量运用煽情注意等浅层感官刺激的手段,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实践,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

这时候,新闻报纸大都使用煽动性标题,渲染或夸大不甚重要的新闻;滥用新闻图片。这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同时引导社会舆论。

当时《纽约太阳报》专题的标题为《海中之虎:近海食人兽侵袭人类,科学家的理论灰飞烟灭》。④

在7月6日,查尔斯.布鲁德再次被鲨鱼袭击,咬掉双腿。各类媒体竞相报道鲨鱼的恶名,《青年残肢血染深海》或者《鲨鱼怒食泳者双腿》这样煽动性、主观性极强的标题比比皆是。夸张地描述当时情境“血染深海”,运用愤怒、憎恨等情绪词语来鼓吹人们的情感。

《纽约太阳报》

20世纪正是美国新闻媒体发展的繁盛时期。

人们的生活被媒体包裹,形成一个拟态环境。人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仅仅是媒体报道事件所构成的虚拟世界。

长期在这样的思想下,人们慢慢地接受了“鲨鱼等同于食人兽”。被媒体煽动起来的恐惧、憎恨与鲨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形成生理反应。

同时,鸟类研究学者罗伯特.莫非和鱼类学家约翰.尼可拉斯在布鲁克博物馆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对鲨鱼的罪恶声讨。他们这样写道“鲨鱼的伪装下是他们超乎寻常的凶恶。……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是否真正存在一种生物,让普通人们在毁灭它们的时候得到更多的是乐趣。”⑤

他们这些话语暗示人们,鲨鱼是极恶的象征,而人类是正义的化身,邪恶的事物要被正义所消灭。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能在猎杀邪恶中获得深藏在本我的杀戮快感。而且有科学家这一身份所背书。他们的言论都为鲨鱼会吃人提供强而有力的说服证据。

但新泽西海滩鲨鱼袭人的真相是,19世纪美国去海边消遣夏日正是潮流,人们大规模涌入海边。鲨鱼还是那样的鲨鱼,人们还是那样天真的人们,全然没有任何的防备。

全球不乏鲨鱼咬人的事件,但放在从未知道这一事实的人们来说,鲨鱼袭击人类的血腥、可怕的场景是极深刻的记忆和教训,会在人们的口中一代一代地流传。

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人类与鲨鱼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转变。“恐惧”成为主流。

1974年,彼得.本奇利出版的畅销小说《大白鲨》把人们对鲨鱼的恐惧再次放大和渲染。

1975年,史蒂夫.斯皮尔伯格改编的同名电影将“恐惧”推到了最高点。这也是鲨鱼系列电影的开始。之后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鲨鱼展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吃人猛兽”这个核心却没有丝毫变化。《夺命双头鲨》、《夺命三头鲨》、《夺命五头鲨》、《夺命六头鲨》等陆续出现。

而且导演们给鲨鱼增加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技能,如鲨鱼第五个头在尾部,不可思议的恢复能力和在陆地上行走的能力等。鲨鱼在人们心中俨然成为一个怪物,严重脱离了科学的范畴。但感性压倒理性,人们对鲨鱼的恐惧压倒了探究事实真相的理性。

其实人们很少机会能够亲眼看见鲨鱼,可以说,人们对鲨鱼产生的负面情感多数源于影视作品中鲨鱼的形象。

人们对大白鲨的错误想象与表述,借助视觉媒介变得越来越激烈。

如今,现代对鲨鱼的研究逐渐深入,真相明了,但大部分人的恐惧仍未被拔去。

长久被电影中鲨鱼恐怖形象支配。当我们提到鲨鱼,首先入脑的不是“我们几乎不可能遇到鲨鱼”这样的理性思考,而是“恐惧”。其次,人们在海岸边始终难以看到鲨鱼,人们对无法预知的“暗箭”始终保持着戒心。

直到二十一世纪,对鲨鱼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少部分人对鲨鱼吃人的形象有所改观。

多样化的鲨鱼形象逐渐出现。如,日本漫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自由生活》系列,将鲨鱼可爱化、人格化,不同的鲨鱼根据其生物特性赋予不同个性,将鲨鱼的攻击性弱化,并且科普一些关于海洋生物的冷知识。这使人们更了解海洋生物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转变鲨鱼凶猛、残忍的形象。

日本漫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自由生活》的玩偶

注释

①“先秦时期,“鲨”指代的是一种淡水鱼类,而非海产鲨鱼。……鲨鱼种类和形态特征的认识水平达到传统历史的高峰。”——《中国古人对鲨鱼认识的演变》洪纬

②“鲨鱼在玛雅文化中有重要份……鱼有关的故事、歌曲和舞蹈依然流传至今。”——网易新闻《被误会的鲨鱼:<巨齿鲨>不可怕,人类想象鲨鱼的方式才可怕》

③“新泽西海滩,23岁的查理.爱普汀.文森在晚饭前,……这是新泽西系列鲨鱼袭人案的第一个受害者。这件事成为了20世纪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噱头。”——《一篇关于鲨鱼被妖魔化的简易历史》贝奇.福莱拉

④“《纽约太阳报》专题的标题为《海中之虎:近海食人兽侵袭人类,科学家的理论灰飞烟灭》。”——《一篇关于鲨鱼被妖魔化的简易历史》贝奇.福莱拉

⑤“鸟类研究学者罗伯特.莫非和鱼类学家约翰.尼可拉斯在布鲁克博物馆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对鲨鱼的罪恶声讨。他们这样写道’鲨鱼的伪装下是他们超乎寻常的凶恶。……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是否真正存在一种生物,让普通人们在毁灭它们的时候得到更多的是乐趣。’”——《一篇关于鲨鱼被妖魔化的简易历史》贝奇.福莱拉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